四川报讯网欢迎您~!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报讯网 > 资讯 > 正文

建党百年|敬庭尧的使命丹青

时间:2021-06-19 14:44:06 阅读:- 来源: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经历了时代洗礼的艺术家们,以饱含深情的画笔,谱写党的光辉历程,描绘时代变迁的新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经历了时代洗礼的艺术家们,以饱含深情的画笔,谱写党的光辉历程,描绘时代变迁的新气象,讴歌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敬庭尧就是其中一位,他选择默默与丹青为伴,他的艺术人生,满载丰厚的学术内涵和文化张力。他把感悟揉进一幅幅画作,万物在他的笔下,是万般情怀的寄托——对生命、对使命、对祖国、对人民以及对热爱的党。本期跟随国家一级美术师李人毅一起走进敬庭尧的艺术境界。

1969年敬庭尧在自己画的毛主席像前留影

敬庭尧·肌理立法 营造使命丹青

李人毅

美术评论家、人民美术网总编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敬庭尧是位在当代画坛上久负盛名的军旅画家。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从野战部队的基层单位,走进我军专业创作队伍,又在美术院校受到了严格的基础训练,打下了良好的造型基础。在年复一年的深入生活中,积累大量的写生画稿,掌握了熟练而独特的绘画技法和笔墨技巧,为其驾驭大型的主题性创作,积累了充足的文化准备而佳作频出。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敬庭尧主题绘画作品集出版了,收入的作品21件,是在他珍存佳构中精选出来的。

这批作品,是1986年至2020年创作的。以凝重浑厚、质朴率真的气势,细腻深刻而又灵动洒脱的风格,记录了我党、我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再现了军民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感人的英雄事迹;塑造出民族地区的多彩风情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具有时代特色和典藏价值。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敬庭尧第一时间进入灾区

世间,一切成功的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提供的。人生,一切成果的撷取,都是通过艰辛努力获得的。在敬庭尧成功之路上,我见证了三个时间点。

1977年,我俩作为来自39军和40军两支部队的军区美术骨干,曾编组一起到北疆沿线放映抗震救灾的幻灯片,期间画了一路速写,他创作的《巡逻》发表在《前进报》上;1984年又一同参加了沈阳军区的美术创作班,他的《重逢》就诞生于那一年;在2007年,我出席了他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西藏风骨”大型画展的研讨会,听到了我国美术理论界的权威人士们对他作品及艺术之路的高度评价。

1986年秋敬庭尧在老山前线战地采风

有这样一番话,至今难以忘怀:

敬庭尧怀有一颗真挚的心来主导艺术创作的,从诚爱出发来诠释着艺术人生。当这种真挚和诚爱落地生根在作品中时,其艺术形象的塑造必然产生足以令人心动的辐射力。这来自灵魂深处散发出的无法抗拒的感召和影响,凝聚着受众对他作品的情感认同。为什么青睐他作品的藏家和艺术同道,多年来与之诚心相随、不弃不离的根源所在,是他的人格魅力使然。

庭尧虽冷静地面对理论家的褒奖,却不禁潸然泪下。艺术家是以笔下功夫来建身立命的,敬庭尧的艺术人生,满载丰厚的学术内涵和文化张力。就在这次研讨会上,理论家们对他的作品进行了认真的探讨,结论是,他对技法不断创新,运用肌理营造画面氛围,成功地表现了主题。

敬庭尧2002年获全军文艺新作品银奖

对于敬庭尧的技法创新,当时没有深入研讨,给理论界留下了一个课题。而今当我看到收入到画集的这批作品时,才想起了庭尧在答谢时说出的话意味深长:“感谢各位师长、专家学者的鼓励,我的艺术之路很长,画家永远面对的课题是画什么和怎么画。我深知,表现形式决定作品风格,而风格标识着艺术质量,最后还是要落到怎么画上。我要坚定走好脚下的路,在创新路上继续探索下去。”

是的,用“逢柺必三”的陈旧线条和简单的浓淡相破的笔墨技法,显然难以担承表现这时代画卷的鸿篇巨制,要找到能够表现经典的丹青叙事的技法,注入到当代绘画的表现形式中,突破创新,就是落在当代画家肩上的重任。

敬庭尧是位有胆识并善于思考和勤于总结的艺术家,其学识和文化修养得益于这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岁月积累,并把全部的功力、精力都运用在了如何画好笔下的画上来。

又十多年过去了,当我扎堆欣赏到这批画作时,蓦然发现:敬庭尧秉承军旅艺术家崇高的历史使命,饱含流淌在血液里的家国情怀,为华夏山河镌立史诗画传,为民生军魂筑起丹青丰碑的累累硕果,靠的是来自思想家的统领、哲学家的思辨和学者型的研判,以及实干家的躬耕而取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得益于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架构下的技法创新。

1992年敬庭尧于藏北高原

是技法创新,铺展开了通往成功之路。这一创新成果,就是他独创并熟练运用的“肌理皴”之法。敬庭尧的“肌理皴”是由三种皴法组成的,分别为:质感肌理皴、墨韵肌理皴、合成肌理皴。

这三种皴法,既独立存在又相互通融。肌理是通过点、线、面,以及笔墨、色彩等基本构成元素组合而成的一种形式关系,呈现在作品中,是画家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笔意倾诉。在肌理表现上,融泼洒、冲积、拓印、罩染、皴擦和勾勒为一体,从而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质感肌理皴

《天路小站》2007年

敬庭尧对质感肌理皴法的成功运用,在作品中得以有力的论证。在《盼牧归》《红军长征驿站》《延安窑洞》等作品中,那斑斑驳驳的断壁残垣、粗糙的栅栏等,经过画家用质感肌理皴艺术化处理后,便以形式美的崭新面貌呈现出来,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再现,更不是对生活纯客观的描摹,是画家在生活体验基础上的一种境界升华。

画家运用质感肌理皴,将“抽象写意”与“具象写实”结合在一起,这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体,在作者笔下得以融会贯通。《山风》少女衣服的质感与背景山峦的脉络质地,被刻画得格调高雅清新,层次丰富练达,将情系自然的脉络的具象和通往理性思维枢纽的抽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天路小站》中人景关系的和谐统一,是质感肌理经营出的视觉新像。同样,在《戈壁风流》、《使命》中,肌理皴法将表现对象纳入肌理符号中,点线在流动、撞击、融合、分解的过程中,产生了神奇美妙的幻化效果,给人带来了诗意的陶冶和哲思的启迪。

《红军长征驿站》2000年

《戈壁风流》1992年

墨韵肌理皴

画家在熟练掌握笔墨技巧的基础上,加以巧妙的运用,将笔下变幻莫测的笔墨肌理化,演绎成为一种可辨识的精神符号;将浓淡干湿的墨色雄强化,赋予意向性的人文内涵;进而形成了全新的笔墨关系,这就是墨韵肌理皴。

肌理笔墨一旦溶入画家的情感,便激发起创造的激情,使之成为画家“借题发挥”的对象。主题画《生命之堤》就是这样的力作。而在《天地之间》一画中,用逸笔刻画出了雄浑磅礴的长城和名山大川的壮美,那层层的山岩沟壑,斧劈状的石林峻岭,在意会、言传中散发出魂魄之光,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内在及外显的感人力量。

墨韵肌理皴使大块墨团相冲击又相互融合,经过渗染所产生别开生面的鲜明印痕,留下了画家对物象表述的主观感受,不但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而且还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

《生命之堤》(与李连志合作)1998年

当墨韵肌理皴,被运用在《丝绸之路》和《高原红》等作品中时,以绚丽的色彩及层次多变的笔墨关系,氤氲华滋,丰富和拓展笔墨的表现力度,使画作效果与作者的心理效应之间达到高度的吻合。

这种表现形式,是笔墨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成果。

合成肌理皴

《可可西里卫士》2007年

这种皴法,是对画面综合把控的大效果上,进行整体营造的一种画法。以平面构成为基础,进而用点线面对画面进行三维及多维的拓展,营造出自然天成艺术佳境。

合成肌理皴法在创作《小憩 》、《长缨·长缨》等作品中,起到了既突出形象又增强画面感染力的作用。这种特定的纹理变化所呈现出的神奇的视觉影像,正是绘画艺术所探求而渴盼的一种效果。在《可可西里卫士》、《废墟上的国旗》两幅画中,肌理在画面上统领全局,将纷杂的物象和众多的人物概括在有着重复之美的笔法中,使得绘画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不断膨化着、增显着,呈现出其它表现手法难以达到的美学高度。

合成肌理皴直接关联着作者的心理想象,将各种自然视觉信息转化成绘画语言,打造出全新的艺术天地。当我们身处画家营造的《月朦胧》的画境中,在淡淡的月色下,那水淋淋、意切切,那空蒙秀美、细雨无声,给人以轻灵隽永、意犹未尽的朦胧美。这不仅仅是大自然与物象的外在之美,在可视的笔墨肌理背后还蕴藏着更为深层的意蕴之美。

《长缨长缨》2000年

诚然,用肌理画法作画中外有之,然能够独立其法且成体系者,敬庭尧应是第一人。

而今,敬庭尧的“肌理皴”业已成为全新的造型之法,成功地彰显在其艺术实践中,形成三种可遵循的法度,为中国画传承史书写下浓重的一笔。可称之为:敬氏肌理法。

艺术家的创新之路是艺术发展的原动力,敬庭尧在中国画创作上的肌理三皴法,厚重了画家的艺术年轮,也是当代画坛岁月积累的新收获。

敬庭尧的作品,以内蕴着磅礴的张力和鲜活的笔墨韵律,深得受众的欢迎,许多力作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收藏,更有一些精品被有识之士闻讯藏购。如今留在自己画奁之中的已是寥然少许了。尽管如此,还是有一批精心打磨的扛鼎之作,被珍存下来,集腋成裘。这收入本画集虽少而精的作品,以其鲜明的代表性,凸显着军旅岁月的家国情怀和心路历程,构架起他的艺术人生的学术支撑。

能以崇高的“使命丹青”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是敬庭尧这位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由衷的心愿;是赤子怀着感恩之心,献给母亲的一曲书丹颂歌。

辛丑龙抬头之日于西双版纳惠筠园

敬庭尧部分主题画作品

《启程》 2021年

《长夜》 1988年

《重逢》 1987年


推荐阅读:叶紫

网站介绍 | XML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TXT

四川报讯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scctr.com, All rights reserved.